在文安县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地上,赵王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一位普通农民不平凡的坚守。卢六昌,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用八年如一日的执着,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他走遍千里堤下的四十八个村庄,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记录下并整理出每一个村落故事。
卢六昌,1960年生人,文安县口上村人,党员,大专文化,喜欢村史、村志的挖掘和整理。卢六昌自1976年高中毕业回村后,曾担任村会计及村党支部副书记至2006年底主动离职。 2018年,卢六昌,人老心不老,习惯了文字工作的他仍笔耕不辍,开始对编写千里堤《四十八村的由来》怀揣梦想。便找到文安县文史专家冯秉顼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俩人一拍即合, 有了想法就付诸行动,为了让《四十八村追忆》这本书能够客观、详实、全面,卢六昌一遍遍走访堤垄下四十八村的村民,只为让书里的内容更加真实,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走了多少弯路?经过近2年的呕心沥血,从核实取证、拍照,《四十八村追忆》丛书终于整理完成并出版。
据了解,在创作文安县堤垄下《四十八村追忆》《消失的村荘》《口上村志》这三本丛书时,卢六昌这位老党员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烈日下,他戴着草帽走访老人;寒冬里,他裹着棉袄查阅资料。家人的劝阻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岁月的风霜也没能磨灭他的热情。《消失的村庄》里那些生动的描述,《口上村志》中那些详实的记载,都是他一次次实地走访、反复求证的心血结晶。据了解,八年中,年近七旬的农民作家卢六昌全部心思都在志稿上。写作高峰期时,多半早晨4点钟起床,趁精力充沛写几个小时,下午再写几个小时。有时写得头脑发胀,眼前像蒙了一层雾,但他还是咬牙坚持。
在城镇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卢六昌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他用文字为后人保存了即将消失的农耕记忆:村头的老槐树、端午的艾叶香、秋收时的打谷场......这些鲜活的乡村图景,这些承载着乡愁的文化符号,因为他的记录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他的笔触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他的文字简单直白,却掷地有声。
卢六昌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文化传承的真谛。他不是专业作家,却写出了最打动人心的作品;他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完成了最扎实的文化抢救工作。这位农民作家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扎根泥土的坚守,就在于这种甘于寂寞的付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卢六昌的坚守更显珍贵,他的作品必将成为后人了解这片土地最生动的教科书。
为了筹集印刷书籍的费用,他省吃俭用,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几年,一顿饭常常是简单的粗茶淡饭。然而,在书籍的编辑和印刷上,他却毫不吝啬。经过漫长的努力,三本书刊终于问世。这些书刊承载着他的心血和希望,也展现了一位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追求。卢六昌的故事在乡村中传开,感动了许多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无论年龄几何,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来一次乡村旅行吧!(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