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应邀参加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七届诵读大赛暨端午诗会,并做评委。令我眼前一亮的是,这场诗会不是以单调的诗歌朗诵的形式展开,而是以诗歌情景剧的形式展开,也就是我们说的诗剧。
其实,诗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甚至由来已久,诗剧作为一种融合诗歌与戏剧的独特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东西方文化史,既有古典传统的根基,又有现代创新的突破。从古希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哈姆雷特》《李尔王》,再到我国著名的《窦娥冤》、《牡丹亭》都具有强烈的诗性,这些是否可归于诗剧,不敢妄下定论,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究。
诗剧的特点是以对白的形式展开,既有诗歌的基因,诸如语言的韵律感、意向的凝练性,又有戏剧的基因,比如角色冲突和舞台的行动性。客观地说,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七届诵读大赛暨端午诗会中的诗剧算不上上乘之作,只是具备了一些诗剧的特质而已,但是, 它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诗剧完全可以从高大上的舞台进一步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可以成为在社区、校园、乡村大力普及和推广的艺术形式。
想到前不久,我与青年教师穆云合作演绎的《四月的纪念》,就是由诗人刘擎、王嫣创作的经典诗歌短剧,以一对情侣对白的形式铺展开来,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短小精悍而富有张力,这一类诗剧十分适合搬上舞台。
那么,用诗剧形式表现诗歌,具有哪些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呢?我想主要表现在:
1. 赋予诗歌立体化的生命力。
诗歌本是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剧通过角色演绎、舞台动作、音乐渲染,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可感的视听体验。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可以通过演员的肢体挣扎与灯光变化,直观展现求索之艰。朗诵的抑扬顿挫结合戏剧冲突,能更强烈地传递诗歌的情感内核,如悲壮、激昂、哀婉等等。
2. 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古典诗词,如楚辞、唐诗,通过角色对话、情景再现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用"现代青年与屈原对话"的形式解释《天问》的哲学思考,还可融入龙舟、香囊、艾枝等民俗符号,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意。
3、深化主题的思想共鸣。
通过古今角色互动,如古代诗人与现代人的跨时空对话,让传统精神,如爱国、坚守与当代价值观碰撞。 加上仪式化的群诵、合唱,可以强化文化认同感,实现集体记忆唤醒。
4、 拓展诗歌的传播边界。
舞台、文旅实景、短视频等多媒介传播,比纯文本更易吸引年轻群体,可以推动诗歌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
总之,诗剧不是简单的"诗歌+表演",而是通过戏剧重构让诗歌突破文本限制,成为可观看、可参与、可反思的立体文艺形式。多年来,我对诗歌朗诵情有独钟,并不断探究诗歌朗诵的真谛,而从参加了石家庄铁道大学第七届经典诵读大赛暨端午诗会之后,我对诗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这会进一步拓宽我学习和探究的领域。
作者,刘海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人大文促会文学与朗诵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艺术总监,河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主任,中华诗园河北朗诵艺术团副团长, “演说中国”河北赛区专家评委、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获得者。(记录者:李增林)
责任编辑:吴迪